同筑生态文明之基
尽管小马过河背后有知名机构加持,但在商业模式很难看到前景的情况下,投资人已不愿意再砸钱投入,而公司早已入不敷出,最终只能选择破产倒闭。 莫小棋:内容创业上半场的战争已经结束了,以前我们常说内容为王、渠道为王,现在说法已经变了,不是绝对的内容为王或者渠道为王,而是头部为王。我觉得我还是创业新兵,想进一步引爆在星座领域的影响力之后再尝试付费。 持续生产高质量内容是内容生产者最根本的问题,在他们看来,内容创业上半场的战争已经结束了。 莫小棋:其实用户不太愿意为泛娱乐的内容买单,他们更愿意为真正的有价值的内容或干货掏腰包,哪怕只是怎样学英文,怎样办好一场婚礼,这样的内容对想学英文或者想结婚的年轻人才是刚需。对免费内容的改造是有可能的,前提是我在原有价值基础上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,这个价值是我能提供而别人不一定能提供的,或者只有通过付费才能提供的。第二种是系统化的知识被浓缩了,满足想快速迭代,快速学习,对知识快餐有强烈需求的人。 左驭资本执行董事韩泽任主持,以下为会议实录: 娱乐行业内容付费的常见形态有哪些? 阴超:网络电影和网络剧的付费,音乐的付费、短视频的付费、以及未来可能的公众号付费都包括在内。我没有尝试,在网综付费这个领域,我承认我不是先驱,也没敢去开拓这个领域。 娱乐行业的付费市场是巨大的,视频网站大概有5亿用户,保守估计有10亿个账号,倘若10%的账号充值成为会员,每个账号200元的话大
他们所获得的融资需要对投资人、合伙人、员工、用户和第三方服务商等各个方面负责,每个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给创业基础松松土。还与对于自己业务模式定位有关。当然,纪中展依然认为知识付费天花板过低,他认为资讯比知识学习本身更有付费的可能。我们联合邀请了蜻蜓FM、华尔街见闻、知识分子等新锐媒体创始人,也包括第一财经、咪咕视讯的等传统媒体的掌门人,另外作为活跃在内容投资领域的真格基金,也加入了沙龙的讨论。我自己也想过能不能我也开一门课,199,然后招收100个人也可以。 内容创业未来的方向也包括品牌,只要媒体成为该行业的品牌,大家就会相信你有资源可以往别的方向延展,就可以往别的方向加入。如果要做更多,那就是看他有没有李彦宏或者周鸿一的能力,获得更多的流量。所以它必然要找到新的一些商业的模式,而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一定在社群。 张志清(第一财经):对于传统媒体来说,原来享有了很大一部分的渠道溢价,然后渠道优势没有了。对于类36氪的,你就要在这个行业成为一个品牌,然后才可以往其他方向做,否则随时可能被人打掉。 有了这两块以后,当渠道溢价和流量红利消失的时候,依然能够
我们跟很多内容创业者都有过深入交流,发现大家盈利能力非常强,可能十个人的团队,每年也能赚到几百万。 李丰:那分答,跟知乎LIVE谁更work? 张雪松:目前更看好知乎。 李丰:你觉得有逻辑能力的人是大家更容易找不到的? 左志坚:因为逻辑能力特别强的人,在市场上其实是有更高定价的。一个行业首先是人的行业,如果说这些分工对别的行业的渗透率增加,使之成为一个社会的基础性行业,这个才是一个行业存活最大的护城河,因为最后让你活下来的一定是人。美食家觉得你这个餐厅好不好是美誉度,开成巨大连锁的是知名度,美誉度肯定是溢价能力和扩张性最强的东西,而能量最大的是服务行业的美誉。比如知乎之前的生产者已经开始往PGC靠拢了。书是反复使用的,你在每一本书里面都可以放上自己印好的阅读纸,填上自己的名字、微信ID、昵称、人生故事、阅读感受,到后面每本书里都会有厚厚的一摞,五六张、七八张纸,有的人会加微信互相交流,我们还做了一个线上系统,你可以看到所在的城市有几个人在看,可以看看能不能加微信等等。我能理解李翔为什么有这个焦虑,因为原来我们离这个行业太近了,到市场上面会发现,现在有写作能力,能写点像样东西的人太少了。 李丰:原则上所有的服务行业几乎只有一个护城河,就是品牌的美誉度。就是因为我在设定它的时候,我先想这样